發表文章

全套菜單

圖片
以前有一部糞作叫做美食獵人,台灣翻譯應該是美食的俘虜。劇情就是一群肌肉漢子aka獵人跟怪獸對戰,取得珍貴的食材後由料理人料理一番得到好吃到高潮的食物。 當中獵人有個習俗,就是會制定人生的「全套菜單」: 前菜、湯、魚料理、肉料理、主菜、生菜沙拉、甜點、飲品 。 是由自己吃過最好吃、向性最好、或最具人生意義的料理組成,以此體現個人的風格和故事。對我這個肥宅來說,制定全套菜單是很直得學習的哲學,比什麼努力九宮格更有意義。 因為是王道漫畫,作品中往往有越強的怪物越好吃的傾象,強度以「捕獲等級」數值化,起初大概在1-100的scale,後期戰力通膨平均捕獲等級都有數千。但主角阿虜的全套菜單並不都是這些超高數值的食材,當中的甜點、湯之類的等級只有十幾,單純是他覺得捕獲過程有紀念價值,或是個人特別喜歡這個味道而已。 作品中鮮少有覆蓋已經決定好的菜色,這是漫畫的浪漫。人生未知很多,隨著經驗,情緒的波動不一而論,所以今天來分享僅這次在日本兩周半期間吃過的料理,並選出我的「全套菜單」。如果捕獲等級低的話,就可以每次來日本都吃一次。 本弱獲得食材不需要跟強大的怪獸對戰,而是以日圓、奔波、排隊等方式尋獲,由此而生1-10的「捕獲等級」頗為主觀,僅供參考。 前菜 : 我根本沒有在吃前菜的,所以前菜都是隨機單點到的,有時候甚至比主菜晚上。這次吃過的「前菜」有:洋蔥圈、涼拌明太子、壽司郎的蒸蛋、炸蚵仔、拉麵旁邊附的煎餃、東京車站的咖哩麵包。 東京車站的咖哩麵包我是相當推薦的,蒸蛋我也是每次都點兩個以上。單就體驗而言,涼拌明太子最突出,是在新宿車站附近一家叫鷹丸的海鮮居酒屋吃到的,店面類似台灣的快炒店,桌椅都不是很整潔,店員不太會說英文,菜單手寫日文。似乎因為不會日文,被店員冷落又感到愧疚後獲得招待不俗的前菜明太子,份量充足口感清脆。 因此我的前菜就是 新宿駅鷹丸 涼拌明太子 。 由於觸發條件嚴苛,捕獲等級5(local居酒屋+不會日文+觸發店員的內疚感) 。  下次要再吃到估計就要用破日文點餐,或用英文+比手畫腳了,過程比定相當痛苦。 湯 : 同上沒什麼在喝湯,湯都是定食付的味噌湯。這次喝到的湯有:在airbnb主的野菜味噌湯、各種定食付的普通味噌湯、鷹丸(見上)付的很多魚骨的味噌湯、太宰府一間便當店付的鹹湯。要說真的很多拉麵的湯底都比較好喝,但拉麵被我歸列為主菜,就不列入考量。 我的湯選擇是 

三十大壽

有那麼一兩次,生日當天猶如天旋地轉,每件事都發生得那麼恰巧、那麼有鋪陳張力。我或許是這樣度過我二十一歲、二十五歲生日的,但三十歲的今天相當普通。要說有什麼特別的,就是比平常更有藉口慵懶吧。 今天也可以很特別,讓法定年齡和博士班在差不多的時間總結。 剛到美國的時候,相比於面對文化衝擊、孤立無援等等處境,我感覺當時更處在因為擺脫台灣的侷限而得到的自由亢奮。在任何方面都能輕易地體會到成長,不只在語言和社交上透過適應而產生成就感,也有累積諸如煮飯開車禦寒等等生活技能。前兩年真是個快速成長的好時期。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自己開車兩個小時去一個state park玩,不清楚跟附近的車輛協調速度,開沒多久就感到疲勞,當時還第一次無意中撞見兩隻野生的黑熊。或是第一次搬到單人房,然後一點一點的湊齊傢俱。跟外國人約會然後被已讀不回。走到附近的電影院看了10點到半夜的電影,再出來走半小時欣賞雪景。跟一個個性不合的同學出去玩了五天然後痛苦的結束南加州之旅等等。連滾帶爬,醜態百出。當時候做什麼都很新鮮。 然後就開始膩了。 第三四年就像在用已經熟練的技巧處理歹戲拖棚的問題。 怎麼忍受噪音干擾、怎麼分配月收入、怎麼放棄說服別人、怎麼乾乾的等人來修房屋漏水。當時候心想:這是哪門子的人生課題啊,一點成長性都沒有。確實,那兩年的種種只在我身上朔造出一些性格上的缺點。更討厭噪音、更討厭人、更強勢、更沒有耐心尋找雙方的平衡點。這段期間把前兩年那種向上成長的勢態打平了,我當時對周遭更不好奇、對未來更不期待、對自己更沒信心。慘況一直到我脫離當時的環境後才有好轉。 第五年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 一是因為兩個朋友都在加州實習,開始感受到業界的吸引力大於學術界,於是開始想辦法準備跳船。除了刷題和學機器學習之外,還聯絡了非洲王然後蹭了一波在紐約住了將近兩個月。這一串切換主題、轉換環境,讓我有種回到第一二年那種重新學習的快感。 我並不是要說什麼跳離舒適圈才能更快成長。明州和學術並不是我的舒適圈(是痛苦圈)。這就只是在不同領域上體驗初學階段的成長期,不必面對熟練之後的倦怠和高原期。相比之下,我是認為在單一領域鑽研,並且忍受成長停滯,淬煉出異於常人的專長比跳脫舒適圈更困難也更有價值。 第二個轉折點是我外婆過世。在過世的前兩個月我飛回台灣淺嚐了長照的痛苦。83歲的老弱軀體經過半個月在病床上的昏迷後,所有肌肉都退化,外加肝、腎、大腸

2023

絕2023。  隨著我博士班接近尾聲,越來越多努力和目標變得模糊不明確。即使是處在面對充滿未知的研究生活,每一天每一週也都是規律地重複工作。努力彷彿是推動生活的基本燃料,而不是為了獲得、為了接近目標而進行的祈禱。 我的生活雖然有趣但又理所當然。之後我就很難從理所當然裡找到有趣了。 從我外婆過世到現在,曾有段時間我變得非常認真。這股幹勁很單純的是認清到我想過得更有價值一點,很單純的把我的精力都投注在眼前最合理的事物上。並沒有什麼化悲痛為力量的神秘轉換。悲痛到頭來就只是悲痛而已。我依然在等著時間抹去這種情感,像流水漸漸磨平河邊的岩石。 離開美國後我終於能接觸到跟研究所無關的人。  美國和物理系不再像同溫層,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劇場。人人要扮演自己被期望的角色,反映出被期待的情緒。 而這個巨大的劇場,應該全然出於我的想像。我想像著我帶著面具,演出自認為大家想要的樣子。 我真的很享受在日本和台灣的這幾天。享受大概是因為我沒在工作吧。當然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可以跟與我有迥異生活的人互動,或可以聯繫那些過著我或許想過的生活的人。  之前有分享過我理想中的生活。在沒有複習文章的情況下,我猜想我八成是說要有個足夠大的活動空間,可以安靜舒適的看書、喝咖啡、畫畫,養狗。這個夢想至今沒有變化。 以下將闡述我更接近理想的計畫 去年在紐約的期間偶然看到了幾個youtuber分享他們每個月讀的書,還很老實的分享哪些書因為看著不喜歡於是棄書。看影片的時候或許是因為聲線的親切感,或那種講了三四本毫無關聯的書才聽到一本有興趣的這種近似對話的內容,讓人有種跟人對話討論的感覺。於是我的後半年閱讀量也跟著提高。加上在台灣的期間中文書更好取得,今年又回台灣兩次,於是2022年的閱讀量大大的提升。 在這些閱讀中,當然小說、故事的閱讀速度快於科普、社會科學,中文又快於英文。完讀的滿足感不相上下,對於思想的影響力以我個人而言是科普書略大於小說。因此經驗上我決定大概以3:1的方式進行。三本小說 一本非虛構書籍(non-fiction),大概也會以三本中文一本英文的方式前進。讀英文的速度並不到中文的三分之一,為此我打算試試看audiable有聲書,買我正在看的英文書的有聲書邊聽邊看。有一說是在有聽力輔助下閱讀速度可以提高,因為會有很多時候就不需要全神貫注的閱讀。是否屬實待行動查證。 我也會在安靜舒適上下點功夫。2022年底看

[週記] 4月

 從三月底到現在經過了將近一個半月,幾乎無法工作 3/25號星期三是個令人振奮得轉折點。跟非洲王約了去紐約林山機構討論paper,也和Meta的工程師討論改resume和內推的事情,晚上悠哉的整理這週要做的事情時,突然被我妹通知我阿嬤各處失血住進新樓醫院的加護病房。 因為我表妹(也住在我的老家) 是新樓醫院的醫檢師,比較能近距離聽到一些狀況,聽起來相當嚴重,第一天各種血糖飆升和失血,輸了一堆血,還可能有器官衰竭的風險,甚至簽了放棄急救治療的同意書(因為骨頭太脆弱了,沒辦法承受急救的強度)。當天晚上我跟家人說,我可以訂機票週末就飛回來,然後把所有該做的事拋到腦後,開始羅列如果要在台灣待一個月的話,在這裡有什麼事情必須緊急完成。  從晚上十點一路弄到半夜三點,加護病房不開放探病,只有家人傳來醫院的第三手資訊。一邊檢查回台灣所需要的檢測。三月的時候三天內的PCR報告被縮減要求兩天內的報告,然後2021年的報稅也必須處理好,同時還要申請新的I-20簽名。邊想邊把行李拖出來,有一搭沒一搭的放點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當天晚上幾乎無法入睡,每個小時都會嚇醒確認一下手機,一邊還想著回到台灣仍然有10天的隔離和7天的自主管理。整個防疫行為相當矛盾。在10天的隔離期間可以申請緊急探病去普通病房,但如果我外婆放棄治療決定到家裡拔管線斷氣,那我就不能離開(或者手機放在家裡人直接離開,無視防疫政策)。反之如果10天隔離期間過了,7天的自主管理期間則沒辦法申請緊急探病去普通病房。 只能希望最好的情況發生,10天的隔離期間什麼事都沒發生,然後再狀況穩定的情況下出院。很幸運的確實就是如此,第十天我第一天結束隔離,阿嬤也在同一天出院。 剛出院的阿嬤狀況相當糟糕,因為長期的臥病,加上本來年邁的肌肉流失(83歲),沒辦法走路,也沒辦法自己從床上起身。一直到現在依然走路不穩,也沒辦法從較低的沙發上站起來。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阿嬤要過著在台北、台南往返的生活,因為在台南沒有人有空照顧他。在我姊姊回來的期間,我在阿嬤家過著沒有書桌的生活,那幾天我阿嬤一天會尿失禁兩次,一個人走去廁所的過程可能會跌倒。疾病和衰老在每個人身上顯現的程度不一,但依然會無可避免的迎面而來,勢不可擋。   這個月的體驗對我的人生觀有不小的衝擊。雖然沒有太多全新的體悟,但我更能了解人對死亡的想像、宗教的需求。於我個人而言,我開始鞏固我對

絕簽證

 這次衝衝的處理了簽證續簽,在此紀錄一下整個過程, 有顏色的字是新加入的 整個過程只會在兩個網站上穿梭,網站也寫的挺清楚的。整個過程我覺得還算好理解 首先,續簽未過期或過期不超過兩年的F1 簽證,本人在台灣,是有機會免面試的,只需要把文件整理好,透過特定的寄送服務投出去等回覆就好了。這個資訊可以在這裡找到: https://www.ustraveldocs.com/tw_zh/tw-niv-visarenew.asp   這個網站就包含了整個申請續簽的步驟,免面試和面試續簽只有在最後一步的差別(寄送文件 vs. 預約面試時間) 。簽證所需的資料大抵也跟第一次簽證差不多 在這裡攏長的贅述我的申請步驟:  0. 準備文件: (1) 6個月內的證件照(5cm x 5cm,不能戴眼鏡) 及其電子檔  (2) I-20  (3) 所有護照(包含舊的護照)   optional: (4)美國駕照  假使你的舊護照不在身邊,(我猜想舊護照上若沒有你的簽證,可能不是很重要),他會要你申請一份出入境證明。出入境證明要在移民署申請,申請前要印出出入境證明申請表、身分證影本、規費100元。(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244/7250/20406/190354/190435/) 證件照我在證件快照(很多地方都有的拍照亭) 1. 填DS-160 資料 (這個步驟需要證件照電子檔) ,填完之後存下最後的confirm page並列印 。 填DS-160的時候網站時不時後自動登出,記得要記下confirmation number和隨時存檔。 填的時候還會問到一些平常不會銘記在心的資訊,像是駕照號碼、父母的英文拼音之類的。 2. 建立個人檔案(https://cgifederal.secure.force.com/SiteRegister?country=Taiwan&language=zh_TW)  輸入資料和DS-160的confirm number後,會要印出繳費單。  ---- 到這裡我印出了四份文件: (1)DS-160 確認頁  (2) 郵局繳費單  (3) 身分證影本  (4) 出入國申請書,如果有舊護照,就只需要前兩份文件---- 3. 去郵局繳現金、等個一天讓郵局為收據編號建檔。  去移民署印出入國日期證明。 輸

[週記] 1/30- 2/05

 在度過一個荒蕪的週末後,拿了一個我滿有興趣的職位的reject,以及做OA做到一半收到withdraw後,又申請了幾個實習職位,然後其中一個OA又打不開,搞了一個小時後,就想說「that's all, fuck you」,坐等第二次withdraw。   接著每天重複著近中午才醒來,後毫無動力,滑手機看一下股票,然後看一下Linkedin上有什麼職缺,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申請過,有沒有被reject過。很多公司會二刷三刷職位,好讓不同時間的申請者可以看到,順便戳戳已經被reject的人的痛處。  接著爬起來泡了一杯咖啡,邊喝邊看著晾在瀏覽器上的分頁: 幾篇我其實已經看得滿熟的paper,兩三個不同主題的jupyter notebook,和正在寫的overleaf。 「一旦硬著頭皮做五分鐘,往往就有動力繼續做接下來的50分鐘」這是我對很多卡住的研究的一個打氣的口號。但我完全沒有卡關,我清楚知道哪些地方還待完成、解決的方法、以及paper該以怎樣不完美的形式完成草稿(不完美的草稿才是好的草稿)。我就是沒動力做。 我覺得我花時間做研究,不會讓我更容易找到工作。我覺得我花時間找實習,不會讓我做出更好的研究。我覺得我的很多努力,都只能證明我有努力。如果我只能努力,卻不能有成果,那我不就只是個奴隸嗎? 有一天我一如往常地躺著,心想著怎麼處理這個僵局。看似一個心態的問題,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方向就好,但實際上卻沒有解決我當初行動的疑惑:我畢業之後能找到什麼工作?實際上,當我認真找實習的時候,才更赤裸的意識到我可能一點用都沒有。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要怎麼就這樣收心把專注力放到另一端?但同一時間,如果我花了很多時間「找」實習,實際上也只是把時間浪費在反覆前幾個階段的申請、OA、coding,這些時間都沒讓我有真正的成長。 邊想著,邊滑過Linkedin。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到底都在幹嘛呢?大家有感受到在面對無盡奧妙的宇宙除了感到困惑之外沒有激動之情的抽離感嗎?個體的生命如果沒有意義,集體的生命會有意義嗎?接著我看到一個推薦職缺,Meta的whatever shit,馬的,掉25%股份的公司,下去吧。我決定接下來兩週就什麼都不要想,先過完按部就班的兩週吧。於是我爬起來,按照排演好的撇尿、泡咖啡,坐到電腦前面。 然後我收到一份面試的通知。

[週記] 1/23-29

 這週好像也沒做什麼。憑著印象來說發生的幾個重要事件有   1. Akuna 的 reject  :  因為過了第一輪coding interview 讓我覺得備感意外,而原先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中我最缺乏的能力是coding,所以就抱著不一樣的期待進到下一輪的數學interview。沒有做到百分之百,但比裸考好。被reject 之前查一下公司風評,有褒有貶,但既然努力過了多少會期待有正面回應。 2. 錯過Barclay OA:Barclay是跟UBS類似的大型歐洲銀行,根據先人們分享的面試經驗,我猜他們(大銀行)的entry Quant職位比較制式化一點,入取條件也偏向「適合團隊合作」的所謂社會能力、文化能力。我的猜測可能完全錯誤。但錯過OA的機會表示我對找實習整件事多少有點倦怠了。我是覺得滿挫折的。 挫折感除了來自reject之外,還出自於一種「我不會別人大概也不會」的傲慢心態。在物理系研究所這五六年來確實就是當我需要用到某個東西,我不會的身邊的人八成都不太會(不然我就會在更早之前就接觸了)。 簡言之,這個挫折感可以歸納為跳脫舒適圈。 3. COVID negative :重獲自由之身。我大概會選一週的某幾天去學校吧,有重訓的那幾天,以及週末。免得動不動就跑去躺著。   4. Nadal 澳網冠軍:Nadal是我國中時期開始的偶像,也是我第一次對運動感興趣的啟蒙。早年讓大家印象深刻的球風是對於救球的執著,快速的跑動和強力的上旋球掀起了一股2010年初的底線防禦球風。長期的運動傷害下來,球風逐漸轉成執行短分的高成功率 (在五次來回以上就可以拿下分數,通常靠發球、回發、正拍取得優勢),那種對每一球每一分不放棄的精神,拓展到了斷斷續續的職業生涯。實際上強大的精神力才是Nadal作為運動員的本體,而上旋正拍、力量等是針對他的個體差異做的設計。2009年 Nadal第一次拿到澳網冠軍,當時硬地(美網)是他最弱的項目。在2013年拿了第二次美網冠軍後,接著2014年的澳網進了決賽,當時就有望成為公開年代第一個四大滿貫都各拿兩次的選手,但決賽卻因為腰傷被打成白痴,並在接下來2015, 2016年進入各種神秘的低潮。接著2017, 2019年都有打進決賽,19年更是被囧口打成白痴。 2021年,囧口迎來生涯第三次高峰,同時突破了法網守門員拿到第二個法網冠軍,讓2014年起就一直期待